找到相关内容3935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--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

      【资料形态】硕博文库|中国台湾   【文献属性】[台湾]辅仁大学,比较文学研究所,博士学位论文   【文章标题】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--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   【文章作者】...渐次进入藏传佛教传记文本(text)的叙事分析中,最后以教义的讨论作结;希望透过这样的设计与组织架构,能让读者对藏传佛教传记所含纳的密乘教学、指引次第,有一初步的了解轮廓。   在本文第一章中,先...

    刘婉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380500.html
  • 问这问题,其实已漏出将当对象(所)来看了

    问这问题,其实已漏出将当对象(所)来看了   越尘居士  问:看禅刊上你的《观......》一文,你在讲护持的一段中说:“目的和做法是保持对的直接体验”,请问:“这里的是指能所双亡的直接体验,还是指缘起?   答:老兄,这两个如果还是两个,那就只剩一个理解的“缘起”了。也就谈不到护持了,学吧。嘻嘻......  问:你的答覆还太简单了一点,还是再说得详细一点好吗?   答:还...

    越尘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274556.html
  • 与暴力:龙树、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

    与暴力:龙树、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   (政治大学哲学系)   在一个面容能得到完全地尊重(就如作为非现世物那样被尊重一样)的世界中就不会再有战争。而在一个面容绝对得不到尊重的世界里,...暴力在中观哲学中是如何被隐默地对待,并且揭示龙树的立场与分析;在这里,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将被视为对话者,将论者一些隐而未明的洞见带上表层。此处,我之所以将龙树和列维纳斯、德里达放在同一场景的原因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0369899.html
  • 佛教诠释学的当代建构的一些争议: 由与现代性的多元诠释论起

      佛教诠释学的当代建构的一些争议: 由与现代性的多元诠释论起   佛教诠释学的建构不仅涉及到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典范的讨论,也是深入于东亚佛教发展的当代脉动的基本问题。林镇国于1999年集结出版的论文集 ?与现代性? (台北,立绪,1999) 对于开启诠释学的论述实践的多元面向,多所贡献,也在讨论日本京都学派、批判佛教与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的佛学诠释的理论脉络之中,涉及了佛教诠释学的建构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4075447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布施者不三轮体,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是的,布施(梵语dana)者不能将能施、所施之物、受施者三轮体,必然心里有念、有住、有相故;心地有所求,起善念得善报;布施后心地后悔,必将与受施者易结恶缘,是故,每当行布施之际,应该心存布施者乃(梵语sunyata),所施之物亦,受施者亦,见即解脱,如是而布施,即与道相应矣!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535212332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究2

    《辨中边论》探究2--十六无性自性  甲二、相  什么是相?所显的实相就是相,和的意思是一样的。是否可以把相叫作有相?也可以。从的角度来显,就叫相;从有的角度来显,就叫有相。因为它是有的实相、的实相。不过,从的特征来看,叫相比有相更为贴切。相、有相,其实指的都是圆成实相,也就是真如相,是诸法实相。   总标 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,今次当说所知。颂曰:  诸相及异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0356498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佛陀每天安住怎样的心境中?

    “佛陀每天安住怎样的心境中?” 佛使比丘答:   佛陀会谈到自己:“如来住于殿堂(sunnata-vihara)(泰本巴利藏第14册,226页)。这里的“殿堂”是心法而非色法,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,就是心境,“殿堂”是一种当下掉“我”、“我所有&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02071121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,有何差别?

    相应故。   “出世间即是解脱(梵语vimoksa)之义、无为之义、出三界之义、(梵语sunyata)之义、涅槃(梵语nirvana)之义、登彼岸之义,既然如此,出世间的忍辱当下即是解脱、无为、出三界、、涅槃、登彼岸,若达此境界,出世间之忍辱即能无忍能忍,忍而无忍,凡所有顺逆之境逼恼之际,必得迎刃而解,化境为乌有,毕竟解脱故。   出世间忍与世间忍是解脱与非解脱之差别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16011227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大圣佛陀为弟子广“”的道理,其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(梵语为sunya),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义,如来说的道理,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,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,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:一、世间诸法本来:一切诸法空无自性,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,一切万法当体本,诸法是一切法之,一切法之;有佛来人间,诸法是,无佛来人间,诸法也是 。诸法不是佛的创造才有,因此,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,世间诸法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415512203.html
  • 关于缘起与性关系的一点看法

    彼彼依缘,说彼彼性,离此更何有,希有善教诲。”这些开示都明确指出了缘起是通往的“第一门径”。  一旦通过缘起了解了的真义,就会发现,若无性,缘起根本不可能产生。在这个特定意义上将说成缘起的“因”,也可以理解。  在上面的讨论中,“缘起”基本上还是“彼彼依缘”之义。如果将缘起的含义扩大为《华严经》之“重重无尽、事事无碍”的“法界缘起”,则对这种缘起的认识便一定以对的认识为前提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856788.html